话人间 实时热点

金融数据企稳回升 稳步走强

2023-09-13 10:13:35

金融数据企稳回升 稳步走强

8月以来,财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政策加快落地实施,有力提振了市场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金融数据企稳回升,政策效果正不断显现。

中国人民银行9月11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同比多增868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316亿元。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6.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

业内人士认为,8月金融数据企稳回升,与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展望未来,伴随政策加力提效及经济内生动力修复,金融数据有望稳步走强。

央行:上半年金融数据回升明显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上半年金融数据回升明显,亮点较多,宏观经济运行也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上半年,金融支持基建投资继续发挥支撑作用。6月末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有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70%。

上半年,居民贷款合理增长、成本稳中有降,助力消费稳步恢复。上半年个人短期消费贷款新增3009亿元,同比多增4019亿元。6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11%,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居民大宗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线上消费较快增长,服务消费继续回暖。

上半年,金融强化对民营小微、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支持。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1%;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3%。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从长远趋势看,经济整体在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变。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这也是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好时机。

从上半年金融数据看实体经济发展

【企业信心恢复 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恢复态势,但基础仍不牢固,尤其是4月份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面对压力我国如何稳增长?政策又将如何稳经济大盘?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告诉记者,梳理各项数据,他发现,上半年金融继续拉动基建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在稳步推进。上半年地方债发行进度过半,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建设,6月末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5.8%;7399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资金支付使用比例已超过70%。资金支持下,前5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5%,总体保持较快增长,6月建筑业PMI也保持在了55%以上的较高区间。

温彬:基础设施也是今年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随着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银行也是加大了配套资金支持力度,所以我们看到整个基础设施是重要的一个投放领域。

除了金融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上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逆势增长更值得关注。这表明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企业信贷需求强劲,企业家对未来发展信心增强。

温彬:从上半年来看,我们信贷的增长还是比较大的,中长期贷款我们看到蓝色的这部分,明显是信贷投放的主力,特别是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还是比较快,这个也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的信心,加大了中长期投资,这个对于当前稳增长、为下个阶段继续保持企稳回升态势奠定了基础。

董希淼:人民币贷款新增15.73万亿,接近85%是来自企事业单位贷款的投放,其中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的中长期贷款,这个给我留下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企事业单位信心和预期恢复,融资需求在修复。

专家认为,前期推出的政策举措正在发挥效应,下半年,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我国货币政策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上半年货币总量够 实体经济得到有力支持】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长期跟踪研究宏观金融数据。上半年,人民银行降准0.25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5.73万亿元。在他看来,这两个数据都体现出上半年货币投放的一大特点:总量够,这既意味着金融可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也意味着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管涛:这张图反映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这张图展示出,去年底开始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市场利率是围绕七天逆回购利率上下波动,显示央行对市场流动性的管理,既满足了合理需要,同时防止资金价格大起大落。

而贷款价格则是企业和居民更为关心的。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6%,比上年同期继续下降,为历史较低水平。而居民贷款方面,6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也下降至4.11%。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稳中有降,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持续加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温彬:金融更加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包括在6月份实施了降息,同时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振我们的市场主体的信心。

招联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在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的同时,也推动整个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无论是整个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还是个人消费信贷利率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上半年资金持续流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

今年上半年,资金都流向了哪里?哪些领域得到了重点支持?

梳理上半年信贷结构资金走向,我们发现,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是资金重点流向的领域。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就增长了40.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也增长26.1%;“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连续14个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

管涛:这个蓝线是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平均增速,涉农、普惠金融、普惠小微、绿色贷款的余额增速都是远远高于人民币贷款的平均增速。

温彬:重点领域来看就是加大对制造业的这样一个信贷的支持,特别是在鼓励支持我们的制造业,加大投资增长还是非常的明显和显著的。

资金是如何做到定向支持、精准滴灌的?专家告诉记者,打开货币政策工具箱,科技创新、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正是确保资金能定向流向需要支持的领域。“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是这些工具的特点。

管涛:结构性货币金融工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精准滴灌、定向支持,比方说我们设备更新改造贷款,不但有额度支持,同时还要求这个项下的贷款利率是比较优惠的,不到2%,同时还有财政贴息的手段,这个是通过总量控制很难实现的。

董希淼:目前央行创设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有17个,所以17个结构性货币政策预计到今年上半年总量达到7万亿左右,占整个央行的资产16%左右。

仅一季度,我国结构性货币金融工具的余额就新增了3754亿元,相当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新增的120%。专家告诉记者,在定向资金持续滴灌下,我国科技创新动力不断增强,绿色转型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正不断积累。

各部门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政策效果显现

专家表示,8月以来,财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政策加快落地实施,有力提振了市场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8月,金融数据企稳回升,政策效果正不断显现。

专家表示,8月,金融数据企稳回升,与政策层面加快调整、有力支持密不可分。8月,年内第二次降息落地,且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调降幅度较大,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再度下调10个基点。

此外,各部门协同发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明显加大了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先后出台,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政策落地等,都有力提振了市场预期,稳定了市场信心。

政策作用下,8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进出口降幅明显收敛,物价触底反弹,旅游出行消费加速释放,房地产市场也呈现改善迹象。专家表示,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经济基本面向好与贷款走势较好形成呼应。

《202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发布:“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

5月20日,2023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北京开幕,论坛以“坚定信心,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会上,《2023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

今年的《报告》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为主题,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道路上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职责,并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快金融科技赋能等6项重点工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到底是什么?】

《报告》认为,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统筹好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业始终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统筹好金融需求和供给平衡,在满足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统筹好开放和稳定的关系,以高水平制度型金融开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外贸、稳外资、稳外汇,并最终稳经济;四是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

以这四点为标准,《报告》认为2022年我国金融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如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货币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2022年,央行使用降准、降息、差别化信贷政策以及调节宏观审慎系数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还设立了科技创新、普惠养老和设备更新改造等专项再贷款,发挥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独特优势。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构建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体系。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0.64万亿元,2022年共有357家科技创新企业通过注册制登陆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实现融资4481.58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2022年相关部门出台了《金融稳定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重要性保险公司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等多部重要的法规文件,金融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加快监管大数据平台推广应用,提升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在“打造金融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成效。房地产领域债务风险妥善处置,金融政策发出包括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在内的三支箭,积极稳定市场;同时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和处置,2020年至2022年,新增55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

【六项工作: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道路的新职责是什么?】有成效也有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性难以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报告》认为,从金融视角看,当前我们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面临着高度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两个两难困境。其一是发达国家再次面临着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的两难选择;其二是美欧中心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

“从国内经济形势出发,我们要辩证地全面看到,短期我国经济复苏面临一些挑战。4月28日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丁志杰说。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开局之年。

“这些都意味着我国金融业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道路上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职责。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开放的任务,《报告》课题组认为有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丁志杰说。

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新时代的货币政策要强调精准有力,要做到两个保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是统筹好就业稳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关系的关键。二是加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三是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四是加快金融科技赋能。五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六是扩大高水平金融开放,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