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人间 实时热点

灾民被困19小时 零下12度车内取暖

2023-12-20 10:06:53

灾民被困19小时 零下12度车内取暖

地震来得猝不及防。

12月19日零点,电话铃声把熟睡中的马隆吵醒了。他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村村民,彼时正在离家大约2100公里外的拉萨市做食品批发生意。电话那端,先是传来一阵杂音,紧接着是妻子慌张的喊叫声,她一边声嘶力竭地喊,“地震啦,地震啦”,一边试图把熟睡的家人叫醒。

马隆立刻调取了家中院子里的监控,画面静止,只听到轰轰隆隆的声音,持续了五六秒,屏幕变黑了。

妻子带着哭腔,声音断断续续,“怎么办啊......”

“你慢慢说,慢慢说......”马隆感觉妻子完全慌了,他也慌了。

官方消息紧随其后。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发稿前,地震已造成127人遇难。而马隆的家乡,正处震中。

“地震了”

世界末日来了。地震一瞬间,这个念头闪过仙志勇老师的脑海。仙志勇在积石山县大河家中学任职,这里初中部和高中部一共2200多人,其中有1400多名学生和200多名老师住校。

“我所在宿舍的床突然剧烈抖动,房间发出噼里啪啦的撞击声,好像有石块和物件砸在墙上窗上的响声,我从睡梦中惊醒,尖叫道‘地震啦’!”积石山县田家炳中学一名支教老师,后来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回忆。因为住在教学楼一楼,这位支教老师先是躲在墙角观察震况,并催促旁边的室友快速撤离。彼时,一杯水已从桌上滚落在地,柜子上的一桶洗衣液被摇到地上,牙刷杯也震落在地,房间突然断电了。

广播喇叭里传来校长的声音,“往操场上跑,来不及穿衣服,就披上被子。”零点刚过,积石山县积石中学的食堂承包商刘阿姨被高音喇叭声吵醒,她拼命站起来,却发现自己怎么也站不稳。当晚这所学校里共有1806名学生,高一高二的学生晚自习上到10点钟,高三的学生上到11点,然后回到共有六层楼的学生公寓。

与此同时,积石山县振兴街道一个小区里,陈先生刚刚躺上床,他先是抬头看到客厅的灯开始摇晃,起身,发现控制不了身体了。紧接着,他听到玻璃撞击到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几秒钟内,茶几上的杯子、玻璃罐子、花瓶全都掉到地上,摔得粉碎。

“房子晃悠了得有半分钟吧。”附近铺川乡张巴村二社的小龙心里估算了下。他睡得晚,18日半夜,正躺在床上玩手机,突然感觉“眼前晃来晃去的”,紧跟着,屋顶瓦片掉了下来。“地震了!”小龙下意识喊了一声,披了件厚衣服就往外跑。

隔壁大河家镇刘集乡的两位村民跑出来的一瞬间,房子是歪的,墙面是斜的,整个村子突然停电。而此时甘南的包车师傅正在路上,路过积石山附近国道,立刻陷入一片黑暗。他开始头晕眼花,脑子跟不上节奏,甚至想不起来自己的具体位置。

零下12度的逃生和取暖

慌乱中的马隆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妻子,他强装镇定地嘱咐她,“先不要慌,先带着衣服让小孩儿都穿着,带着被子,跑到院子里。”

电话那头,马隆的妻子叫醒母亲、5岁的儿子和9岁的女儿。跑出去之前,妻子着急用被子把孩子的头包住,房梁上的小红砖忽然掉下来,砸到了她的手。

房子是马隆去年新修的,整体是混凝土钢筋结构,中间用气砖垒起来,最上面墙体和房梁之间有一层小缝隙,塞不进气砖了,就用小红砖来填充。地震瞬间,整个房屋结构倒是没变形,但小红砖都掉了下来。母亲跑出来时,也被砖砸到了头部和腰部。

一家人逃到院子里,马隆的车就停在院墙旁。地震时,院墙整个倒向外面,幸好车完好无损,此时成了最佳自救工具,马隆的妻子求助邻居帮忙开车,开到村子里一家等待维修的清真寺旁——这里有四五千平米的空地,沿途的一些村民则跑到了开阔的马路上。马隆妻子在清真寺旁遇到了妹妹和妹夫,这一夜,他们只能在车里度过。

田家炳中学的支教老师穿衣准备离开房间时,又是一次余震,响声和晃动略比第一次弱些。忙乱中,她穿了部分衣服跑到楼前操场,这才发现没带手机,没穿袜子和羊毛衫。室外零下12度,学生已经从宿舍楼撤离到了操场。

积石中学公寓楼指导老师第一时间打开公寓门,并用话筒指挥学生们有序下楼疏散到体育场。大河家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们也刚从被窝里被拉出来,很多人没穿外衣,呆呆地站着,冻得发抖。有的学生开始绕着操场跑步取暖,少数学生裹着紧急带出来的被子,挤在覆盖着雪的草丛里,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能暖和一些。

值班校长和老师们逐一清查宿舍逗留学生,1400多名学生和200多名老师都疏散完毕后,大河家中学的老师们把车里的暖气打开——学校里的车汇总起来大概有100多辆,大多数是五座和七座的。老师把后排的座位放倒,通向后备箱,四五个学生蹲在上面,就能塞下十几个人。

这一晚,积石山县振兴街道的陈先生也缩在车里取暖,他没来得及穿外套跑出来,只套上睡衣和拖鞋,本能地沿着楼梯往下跑。每个单元门口都有人往外涌,有的没穿鞋,有的没穿外套,有车的就躲到各自车里。车打着了火,陈先生这才觉得身子暖和了一些。怕车子油不够烧,他开车去加油。排队的人太多了,加油站的人担心油很快就会耗尽,于是临时决定,一辆车只能加一百块钱的。

没车子的人,就靠着最原始的御寒方式——点火取暖。有的学生捡干枯的树枝烧火,有的老师用废旧桌椅生火,陈家村一户村民的院子里燃起了两簇火,老人和中年人把孩子们抱在怀里,围着篝火。火光照着每个人迷茫的脸。小龙说,整个夜里非常冷,即便如此,谁也不敢回家。

救援

12月19日凌晨两三点,大地震已经过去,余震依然不断,大河家中学的班主任老师去宿舍一楼和二楼,给学生取了一些被子。三层和四层太高,她们不敢上。县上教育局通知了几所中学的家长,住在学校附近的家长陆续把孩子接走了。一个私人出租车公司组织了义务出租车队,帮忙把山区和外地的学生送回家。去年疫情时,这家出租车公司也曾主动联系政府,帮忙运送物资。

地震发生四小时后,甘肃蓝天救援队首批救援人员抵达救援现场,并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现场,分四组开展救援工作,其中救护车转移被埋压群众1人。

19日凌晨四五点钟,大河家镇四堡子村村委会成员在群里统计村民受伤情况,六点左右派救护车接伤员。马隆的妻子和母亲被送到大河家镇卫生院。拍了片子,马隆妻子右手手指被确诊骨裂,胳膊多处软组织挫伤,母亲头部流血过多,她一直感觉头疼,腰部也疼得厉害。母亲告诉马隆,她有个小骨头断了,但具体情况老人也说不清。

安排完检查,医生就让她们回家疗养。伤员太多,大河家镇的卫生院已经承载不了,很多人被拉到积石山县人民医院。

整整一上午,几乎所有人都饿着肚子,刘集村的一位奶茶店主东凑西凑,借了人家的碗筷,到12月19日中午11点多才吃上早餐。

据村民所述,四堡子村目前有1例死亡,是“老人,地震瞬间房屋倒塌,根本没机会跑”;陈家村村民透露,村里死亡人数“上三十人吧应该,年轻年老的都有”;刘集村奶茶店店主描述本村情况时说,“房子垮了,但好在只有两个人死亡。老人腿脚不便,没跑出来。”

救援队伍陆续赶到。早上7点,曙光救援队前往积石中学搭建临时救援指挥中心,10点10分,一组人员前往震区大河家镇,并在文化广场搭设应急帐篷发放救援物资。截至中午11点,曙光救援队员转移伤亡人员50余人,其中老人居多。

下午3点07分,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在积石山县县委救灾指挥部发回消息,他说现在的生命救援已经进入尾声,下一步将地毯化搜索废墟下的伤员,同时把紧急安置以及赈灾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他还特别提醒,受灾区域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汉族非常少,运往灾区的食品必须是清真食品,同时现场所需物资最重要的是御寒物品。

截至19日下午6点,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1000个一级保障箱已经开始运送,将于今晚抵达积石山县。

“最后的避难所”

一夜过后,早上6点左右,陈阿姨去承包的学校食堂查看情况,发现暖气炸了,漏出来的水把米、面、菜等食材全都淹了,食堂停水停电。食堂阿姨们把水舀起来,倒入下水道。陈阿姨算了下,这下损失了大概两万多元成本。回家路上,她看到县城的居民都在车里取暖。

大河家中学的住宿楼有四栋,几乎每间宿舍墙体都有裂缝,教学楼过道的瓷砖基本都掉下来了。田家炳中学教学楼有不同程度的裂缝,专家19日早上来看过,表示必须要加固,后续再研究。

仙志勇提到,学校修复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申请大量人力和资金;有一系列安全流程要走;时间也是问题,现在天气寒冷,没办法开工,只能等到来年天气暖和才能开始干活。学生接下来会线上上课,复学只能等待下学期。

马隆有一个养殖小区,共有17间羊圈,后来效益不好,羊全都卖了出去。羊圈是砖木结构,上面垒着瓦片。几年前漏雨后,马隆又把彩钢瓦放了上去。19日早上妻子去看养殖小区的情况,拍下的视频画面显示,养殖场全部倒塌,夷为平地,重建羊圈的市场价至少要六七万。马隆家里四百多平米的房子修了两三年,一共花费了四十多万,地震过后房子也得重修。

过去的陈家村村民大多是养殖户,一位养殖户说,疫情期间效益不好,赚不到钱,很多人都放弃了。房子是他们最后的避难所,但“我们这边太穷,房子老化严重,房子安全系数太低”。他在地震第一时间跑出来,眼睁睁看着父亲打拼一辈子赚来的成果坍塌在眼前,而他却无能为力。

疫情之后,大河家镇一位“90后”餐厅老板,借钱装修了新餐厅,主要卖羊肉和鸡肉,今年六月才开张,生意不太红火。熬过了疫情,遇到了地震,还欠着外债,估算下来,这次损失得有四五十万元。他委屈又无奈,“都不知道该咋办了”。

这位老板19日白天回店里检查了一下,后墙裂开了一道大口子。家里新修的三间房子,有两间垮掉不少,白色瓷砖掉落,墙也裂开了,露出水泥砖块,只剩一间房子还能进人。

他又回村转悠了一下,发现村庄里80%的房子都受了损。混凝土的房子大多扛住了地震,木房子和土房子则完全倒塌,很多房子一面墙的砖头垮掉在地上。村民们站在外面,没人敢进去。

遇难者的消息在村民间不断传递,幸存下来的街坊四邻默契地打着招呼,道一声平安。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